我生在嘉陵江中游的四川省南充市,8岁那年起,我就开始往返于城乡之间,在母亲教书的老祠堂或古寺庙里读小学。在“大跃进”年代的许多“假日里”,我几乎都要跟着母亲到田间地头“检查”老乡挖地深度够不够,晚上搞夜战打没打瞌睡。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了母亲与老乡们的融融亲情。1969年秋天,我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两年的“再教育”。这期间,看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更是令我铭记不忘,耳闻目染,我和川北老乡建立了深厚感情。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开始拿起照相机关注身边的乡亲。无论是和朋友外出踏青拍下的赵家沟村姑,还是在龙门码头抢拍船头揽客的女船主,不管是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双胞胎兄弟,还是从乡村板车夫到老来闲不住,我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家庭,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从农村青年成长为江上驾长,从守路边小店到经营品牌木门,从栖茅草小屋到住社区套房,从烧风窝炉灶到现代厨房,从乡村学子到都市白领,从游走打工到返乡成家。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动我的心。
我认为,一个摄影人应该尊重生活,体察平凡,要充分发挥摄影的记录功能,给百姓以关切,给历史以见证,给后人以寄托。这,是我一直的追求,也是我难以释怀的情感。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立足本土,扎根人民,坚持用传统的纪实手法,用瞬间典型的画面语言,去讲述嘉陵江畔人们的精彩故事。(杨麾)
刘威、刘俊: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双胞胎兄弟
1990年盛夏,我到顺庆区城郊的清泉寺村采访,一个位叫胡蓉的农妇汗流浃背地的背着两个小孩找到我,说她走了一里多山路,专门来请我给他双胞胎儿子拍周岁照。
刘家兄弟满10岁后,便离开村小到镇上读书了,一年上千元的开支让种地过日子的胡蓉发了愁。为了给孩子挣学费及生活费,胡蓉两口子决定外出打工挣钱。男的北上京城,在建筑工地做土建,女的南下广州,在酒店做保洁员。双胞胎儿子则放在老家由婆婆爷爷教养。由于爷爷婆婆管教不到位,两兄弟的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因担心两个孩子继续下去会学坏,胡蓉夫妇于2003年又回到老家,一边劳动生产,一边管教两个孩子。他们利用离城较近的优势,种蔬菜和进城打点零工,一年基本上能够维持两个孩子上学约3000元的开支。
2004年5月30日,我见到了麦收回来的胡蓉,她向我抱怨说:儿子天天在长大,学校收费也在不断的增加,电费、补课费等。胡蓉两口子,我们想方设法为家里增收,来满足家里不断增加的开支。就这样,胡蓉夫妇一直把双胞胎兄弟供到大学毕业。
他们一直把双胞胎兄弟供到大学毕业。毕业后,两个儿子先期都在成都打工。,2015年,刘俊在南充找到对象,结了婚,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现在的胡蓉在南充市做家政,老公在建筑工地做老本行,一家人都在城里各自忙着做自己的事情。
1990年7月,胡蓉背着双胞胎儿子拍周岁照。作者:杨麾
1996年1月,刘威、刘俊穿上了妈妈买回的新衣。作者:杨麾
2005年3月,胡蓉带领两个儿子下地劳动。作者:杨麾
2011年2月,在外读书的刘威、刘俊回家渡寒假。作者:杨麾
2016年6月,在刘俊的婚礼现场,胡蓉和双胞胎儿子观看摄影师送的结婚礼物。作者:杨麾
刘祖胜:从守路边小店到经营品牌木门
1988初夏的一个星期天,我去南充郊外采访,途经一路边小店,里面一个小朋友正守店作业,他非常配合我地为他拍摄了照片。
今年初,我把30年前为这个孩子拍摄的照片,用微信方式通过当地的朋友找到了。,经过多次衔接,我终于见到了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