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坦诚、严谨而又活跃的学风是学术讨论的基础

按:本文的大部分内容来自笔者与一位有着荣耀学术履历的华人学者的通信,是笔者在通信式学术讨论中所做的延申
产品咨询热线:400-123-4567

按:本文的大部分内容来自笔者与一位有着荣耀学术履历的华人学者的通信,是笔者在通信式学术讨论中所做的延申式论述,并做了重新整理与补充。


在公开的学术讨论中,任何人都有发言的权力(从人权的角度宽泛地来说),但未必真有这种学术讨论的资格,要想有这种学术讨论的资格,尤其是要想有在高水平的学术讨论中的讨论资格,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至少一个:1、真正具有足够高的学术水准和智力水准;2、能够谦虚谨慎地进行发言讨论,能够较好地掌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界限尺度,不轻易做肯定也不轻易做否定,做出的任何否定或肯定都有尽可能充分的逻辑理由和证据论证。当然,这两个条件中,2是基础和根本,1只是一个简便的判断方法,但1在本质上也是符合2的,因为不符合2者必进不了1之中;而即使曾经进入了1者,若其不再遵守2,则必在实质上从1中脱离(一个有趣而又令人遗憾的现象是:在学生之中,包括研究生、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之中,满足2者的比例反倒很高,往往比拥有了头衔职称的科研工作者群体的比例更高甚至高得多#1#)。

因此,我在上封信里的更为准确意思是:让那些在学术上毫无真正建树,甚至连理解力都成问题却还不谦虚谨慎的人在学术的殿堂里登堂入室,占据学术高位张嘴胡说,不仅是对学术的羞辱和对真正有学问的人的羞辱,更是对学风的败坏和恶劣的示范。因此,在这方面,高水平的学者应该有自觉性和自尊心,不要轻易给那些‘在学术上都没达到真正及格线、缺乏足够理解能力,同时却还不谦虚、不谨慎,也不愿意虚心学习和深度思考’的人以与自己同等讨论的资格,否则只能助长这类人的进一步虚幻自大甚至狂妄自大,而不能真正唤醒他们的学术思考能力和学术创造能力,同时还可能造成学风的进一步松散与恶化。

在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讨论中,高水平的学者们坚守自己的学术品味和学术标准,是学术群体要获得健康的学术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基础。而若是不幸处在严谨的学术氛围和风气稀缺的环境下,对于高水平的学者个体来说,与其参与上述这种没有质量水准的所谓学术讨论,可能还不如干脆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和独自探索,因为真正顶尖的学术突破,要么是在几个当量相当至少差距不大的顶尖头脑的碰撞中产生,要么是在一个独立的大脑中通过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与自己的讨论、和自己对‘伟大前人的思考’的反复推敲中产生(更包括:在对自己以及对他人‘是否存在认知错误、理解错误,和是否存在认知局限、思维局限’的反思推敲之中产生)。

总而言之,坦诚、严谨而又活跃的学风是进行学术讨论的基础:没有坦诚之心,就无法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真正的思维结构,也就无法进行自我的深刻修正和深度学习;没有严谨的思维推理与充分论证,就无法获得真正的科学认知能力,也就难以做出有价值的科学发现;没有活跃的思想和活跃的气氛,很多奇思妙想就难以产生,还容易导致对现有知识和认知方式的固步自封与作茧自缚现象,更无法获得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学术胸襟和学术视野(#2#)。

简而言之:坦诚、严谨而又活跃的学风,不仅是学术讨论的基础,更是学识能力提升乃至学术创造的基础、必经之路和最有效的捷径。偏离这种学风越远,不仅学识能力越难以得到提升,更难以得到有质量的学术创造;这种学风越兴盛,不仅学识能力越容易得到提升,也越容易得到真正有质量的学术创新创造成果。



#1#补充一点:当然,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比较容易得到解释。但是,缺乏学习的心态和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有头衔职称的科研人员来说,都会是其学术道路上的巨大内在阻碍。

这个现象的一个更为深刻的启示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其智识的成长和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其学生阶段完成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容易出现智识发育停滞和心智封闭、固步自封、作茧自缚的现象。


#2#学术胸襟和学术视野对于一个人的智力发育和学术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参见“愚蠢的三种类型:智力愚蠢、胸襟愚蠢和方法论愚蠢”以及“决定聪明程度的四个要素:三个组分加一个催化剂”。